Chapter 4: Quadratic residues http://www.math.uiuc.edu/~hildebr/453.spring11/nt-notes4.pdf
中文數學百科Wiki http://zh.math.wikia.com/wiki/二次剩餘?variant=zh-tw
Number of Quadratic Residues of a Prime
http://www.proofwiki.org/wiki/Number_of_Quadratic_Residues_of_a_Prime
Euler's Criterion http://www.proofwiki.org/wiki/Euler's_Criterion
第五講 二次剩餘 http://wenku.baidu.com/view/0c908d0dba1aa8114431d942
如果對同餘的的概念不熟悉,可以先看這一段影片:
「二次剩餘」定義
任意非零平方整數除以某個數後可能的餘數,我們稱之為「二次剩餘」。用數學式表達如下:
For x,m≠0, a is a quadratic residue mod m if x2=a (mod m). Otherwise, a is a quadratic nonresidue(二次非剩餘).
例如對模10而言,可能的餘數集合為{0,1,4,5,6,9}:
{02≡012≡122≡432≡942≡652≡5(mod10)62≡672≡982≡492≡1
一般來說,因為 x2=0 (mod m)總是有解,所以通常不會把 0 考慮進去。這也是一開始定義 x 時會強調是「非零整數」的原因。在此例中,模 10 的二次剩餘是 {1,4,5,6,9}。
若 p 是一個奇質數(odd prime,除了 2 以外的質數),則在 {1,2,…,p−1} 中,模 p 的二次剩餘與二次非剩餘的數量會是相等的。 換句話說,對一奇質數 p 而言,模 p 的二次剩餘數量 = 二次非剩餘數量 = p−12。
欲看證明可看參考資料第三個連結:Proof Wiki。簡單來說,就是要證明 (p−i)2≡i2(modp)。把 (p−i)2 展開,得到 (p−i)2=p2−2pi+i2≡i2(modp),證明完畢。
例如以模 11 為例,在 1,2,...,10 中有一半為平方剩餘,他們分別與 12,22,32,42,52 同餘。由於
{12≡1mod1122≡4mod1132≡9mod1142≡5mod1152≡3mod11
現在我們知道對於某奇質數 p,求出模 p 之二次剩餘的方法。反過來看,現在我給你一個數 a,有沒有辦法判別 a 是不是模 p 的二次剩餘呢?當然,我們可以照著上面的步驟,先將模 p 的二次剩餘全部找出來,再看 a 是不是在剩餘集合裡面。但對於數字較大的 p,這樣顯得很沒效率。因此我們要介紹一種判別法,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判別一個數是否為模 p 之二次剩餘。
Euler's Criterion(歐拉準則):判定給定的整數是否是一個質數的二次剩餘
定義:若 (a,p)=1,p 是奇質數,則
(1) a 是模 p 的平方剩餘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ap−12≡1(modp)
(1) a 是模 p 的平方非剩餘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ap−12≡−1(modp)
注意上式給的是"充分必要"條件,因此有必要去證明。證明可參考 Euler's Criterion 網頁,過程中會用到 Euler's Totient Theorem。
充分性:若 a 是模 p 的平方剩餘,則 ap−12≡1(modp)。
<pf> Assume a is a quadratic residue modulo p. ∃k∈Z s.t. k2≡a(modp). (k2)p−12≡kp−1≡ap−12≡1(modp) by Congruence of Powers and Fermat's Little Theorem.
必要性:若 ap−12≡1(modp),則 a 是模 p 的平方剩餘。
<pf> (ap−12)2≡ap−1≡12≡1(modp). Let b is a *primitive root for p. ∃k∈Z s.t. a=bk.
ap−12=(bk)p−12=bk(p−1)2≡1(modp). k(p−1)2must be a multiple of (p−1), so k2 is an integer, which means k is even. a=bk is the square of bk2.
*何謂原根?Let p be a prime. Then b is a primitive root for p if the powers of b, 1, b, b2, b3, ...
include all of the residue classes mod p (except 0).
歐拉準則給了我們另一種判別 a 是否為 p 的二次剩餘的方法,這顯然比列出剩餘系、然後一個一個慢慢檢驗來的方便。但是,一旦 p 很大的時候,計算 ap−12 絕非易事!因此數學家又想到另一種方式去檢驗二次剩餘。這種方式其實和歐拉準則有點像,但表達的方式略有差異。
Legendre Symbol(勒讓得符號,二次特徵)
定義:令 p 是奇質數,a 是整數,(a,p)=1。 Legendre Symbol (ap)def=a(p−12)(modp)
在歐拉準則中我們已經看過 a(p−12)(modp) 了。Legendre Symbol 則是改用另一種符號來表示:(ap)。我們可以進一步改寫上面的定義,使其看起來更簡潔。
Legendre Symbol 其實是 Jacobi Symbol 的特例(當分母是質數 p 的特例)。使用 Legendre Symbol 時別忘了分子與分母的限制(分母是質數,分子與分母互質)。有些書會寫 (ap)=0 if p∣a,也就是說當 a 是 p 的倍數,(a,p)=p,則 (ap)=0。因為我們一般只討論當 a 與 p 互質的情形,所以沒有把 0 寫在定義裡。
Legendre Symbol 有下列性質。想看證明的可以參考這個網頁,或是看 YouTube 這段影片。
1. (a2p)=1。
2. 若 a1≡a2(modp),有 (a1p)=(a2p)。
3. (ap) 是完全積性函數,即 a=a1a2...an 時,有 (ap)=(a1p)(a2p)...(anp)。
透過第三個性質,把 a 拆解成較小的數字相乘,再去計算其 Legendre Symbol 的值,會比直接用 a 去計算來的方便多了。最後總結一下這篇文章介紹的三種判別二次剩餘的方法。
1. 逐項代入法,亦即逐項檢驗 p 的剩餘系。
2. 歐拉準則
3. 利用 Legendre Symbol
1. 逐項代入法,亦即逐項檢驗 p 的剩餘系。
2. 歐拉準則
3. 利用 Legendre Symbol